近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的“步行看重庆”渝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专场活动在重庆悦来会展公园举行,20多组家庭在规划师的带领下,畅游了集“渗、滞、蓄、净、用、排”为一体的立体化山地海绵公园。
“各位小朋友,什么是‘山地海绵公园’?大家所在的悦来会展公园就是重庆首个山地海绵公园。在山地地形﹢立体海绵‘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理念引导下,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优化组合生态塘、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各级海绵设施,并以生态透水砖、植草沟代替水泥砖和传统管道,对各类陆生植物、湿生植物及微生物加以充分利用,形成了梯级化、立体化、多样化的山地海绵合力,实现了对公园及周边超过区域雨水的自然吸纳、调蓄、净化和利用,既保护了水资源,又缓解了水灾害,还极大地减少了径流污染。”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刘亚丽向大家讲解到。
小朋友和家长们在规划师的带领下一边欣赏着沿途多样化的山地海绵美景,一边听着讲解悦来会展公园的立体化山地海绵结构。活动结束后,学生家长表示“平时大家就是来公园露营野餐,今天听了规划师的讲解,才知道大家的城市公园原来这么富有诗意,还有意想不到的‘高科技’”。
如今,这种“高科技”在悦来国际会展城,18.67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已遍地可见。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水清岸绿、人文宜居,一座正在生长的城,一座会呼吸的城不断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作为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悦来国际会展城利用山水生态空间足、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等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地块中的崖、溪、谷、岸等原有自然地貌,按照“渗、蓄、滞、净、用、排”六字方针,在低洼地带、人行道、草坡底部分别采用种植、打孔等专门方式达到渗水节水等不同功能,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让城市的“海绵”作用发挥出更大功效,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道路能吸水,屋顶能蓄水”,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历经探索与实践,如今的悦来国际会展城真正成为了一个巨大海绵体,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悦来投资集团通过国博中心海绵改造项目、会展公园改造项目等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建立了山地新区海绵系统的范例,极大减少了径流污染物排江的总量。悦来“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红利也惠及悦来国际会展城居民的方方面面,样板模式向全市推广。
悦来的“山地式”会展公园,在原有地势地貌条件下建设海绵设施,收集周边道路、地块及公园自身的雨水,净化后回用于绿化及道路冲洗等。同生态草沟结合的雨水塘,既能发挥雨水滞缓、净化、收集作用,也是公园的一处水体景观亮点。
▲ 悦来会展公园
在绿草成茵、百花吐艳的悦来会展公园,还坐落着一座“最节能的建筑”——悦来生态馆。悦来生态馆是悦来投资集团向国家住建部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的重要项目之一,是集悦来的生态、海绵、智慧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根据测算显示,这座三层的生态海绵城市展示中心能够实现综合节能率90%以上、综合碳减排率90%以上的目标,填补了重庆近零能耗近零碳建筑的空白。
▲ 悦来生态馆
悦来国际会展城的海绵设施建设成果,也带来了更宜居的小区住宅环境。人行小道设计成透水路面,道路两边增加植草沟,可收集周边雨水,储存到地下水箱用于回收利用。通过栽种多种绿植的绿色屋顶,吸取多余雨水,并将雨水净化过滤、收集存储。绿植层还可吸取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在悦来国际会展城,道路能“吸水”,还能“补水”。悦来生态城道路系统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部分车行道采用透水沥青路面,人行道、慢性系统采用透水性铺装、彩色透水沥青混凝土等。同时在道路两侧设置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道路周边公园设置生态塘、雨水回用系统等,降雨时城市道路能就地或就近吸取、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 悦来生态城道路系统
生态环保是悦来的肌肤,悦来国际会展城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真正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实现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宜居典范。悦来国际会展城的海绵建设试点样本经验,也将助推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